(一)打造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
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连接所有镇级以上行政区、口岸、国防设施、交通枢纽、主要景区,以统筹融合为导向,着力补短板、重衔接、优网络、提效能,更加注重存量资源优化利用和增量供给质量提升,完善铁路网、公路网、油气管道网、邮政快递网,提升水运网、民航网,构建以铁路为主干、公路为基础,水运、民航、管道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。到2035年,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总规模约28.2万公里。其中,铁路约1.1万公里,公路约24.5万公里,高等级航道1800公里,油气管道约9500公里。沿海主要港口5个、内河主要港口3个,民用运输机场15个,邮政快递枢纽11个。
(二)建设高效率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
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主骨架由两种以上交通方式线路组成,承担全省主要客货运输需求。依据区域发展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,结合交通运输发展和区位特点,构建“三横六纵两联”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。
1.“三横”
沿海通道:自福建进入广东,经潮州、汕头、揭阳、汕尾、惠州、深圳、东莞、广州、中山、江门、珠海、阳江、茂名、湛江,至广西。
沪广—西江通道:自福建进入广东,经梅州、河源、广州、佛山、肇庆、云浮,至广西。
汕昆横向通道:粤北生态发展区横向通道,经河源、韶关、清远,至广西。
2.“六纵”
京港澳通道:自湖南进入广东,经韶关、清远、广州、东莞、深圳、佛山、江门、中山、珠海,至香港、澳门。
京深港通道:自江西进入广东,经河源、惠州、东莞、深圳,至香港、澳门。
粤贵川通道:起自粤港澳大湾区,经珠海、中山、江门、广州、佛山、肇庆,至广西,连接成都。
粤湘渝通道:起自粤港澳大湾区,经珠海、中山、江门、广州、佛山、清远,至湖南,连接重庆。
二湛通道:自广西进入广东,经湛江,连接海南自由贸易港。
粤东北上通道:起自汕潮揭都市圈,经汕头、潮州、揭阳、梅州,至江西。
3.“两联”
汕尾北上通道:经汕尾、河源。
粤西北上通道:经湛江、茂名。
(三)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
构建“2+3+8+8”多层级枢纽城市体系。打造广州、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提升综合交通功能和能级,强化全球资源配置、国际人员交往、物流中转集散的中枢功能,牵引带动全省枢纽城市梯次发展。打造珠海、汕头、湛江3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提升跨区域人员交流和物资中转集散功能,建设国家级客货流转换中心。推进佛山、韶关、梅州、惠州、东莞、中山、江门、肇庆等8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其他8个一般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。
打造衔接高效的综合客运枢纽城市。加强广州、深圳等市轨道交通与机场规划布局的衔接,携手香港、澳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客运枢纽集群。推进粤东城际铁路网建设,推动汕头、潮州、揭阳客运同城化发展,联动梅州、汕尾实现共同发展。推进粤西地区重大交通枢纽设施共建共享,推动阳江、湛江、茂名等市一体化发展,增强区域发展能级。支持韶关、河源、清远、云浮等市根据发展需要,建设以机场和铁路站为主体、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客运枢纽体系。
打造一体协同的货运枢纽城市。推动广州、深圳海陆空三港联动发展,携手香港共建世界级国际货运枢纽城市。推动珠海(联动澳门)、佛山、惠州、东莞、中山、江门、肇庆等地建设综合性、联运型货运枢纽,强化货运枢纽建设与产业发展协同,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货运枢纽集群。支持汕头、韶关、河源、湛江发挥区位通道优势,建设大型化、专业化货运枢纽。支持梅州、汕尾、阳江、茂名、清远、潮州、揭阳、云浮等市明确货运枢纽城市主导发展方式,强化货运要素资源集聚,加快提升货运枢纽城市能级。鼓励层级定位不同、主导发展方式相近的毗邻城市共同规划建设货运枢纽,共同提升集群效应。
(四)完善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运输网络
构建服务国际大循环的国际运输通道。打造以机场、港口、铁路枢纽为基点,海陆空多方式协同发展的国际运输通道布局。以发展港口外贸航线为重点,打造经太平洋、印度洋和大西洋,通达世界主要贸易港口的海上运输网络;以中欧班列为重点,打造经陆路至欧洲、蒙古(俄罗斯)、东南亚、南亚、中亚(西亚)的陆路物流通道和经济走廊;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,通过开辟直达全球枢纽机场和重要城市的航线,打造至东南亚、东北亚、欧洲、北美洲、南亚(中亚、西亚)、非洲、大洋洲的空中运输通道。
构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国内运输网络。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,建设粤港澳至京津冀、长三角、成渝3条极轴,西部陆海、广昆2条走廊以及二湛通道。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至滇中(北部湾)、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通道能力。优化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运输网络,促进人流物流畅通。加快构建能力充分、安全可靠的多层次立体化运输通道,确保产业链、物流链运输高效安全。